首页 / 亲情文章

不挂掉的电话

阅读  391 评论  0     56
不挂掉的电话
某晚,照例和老妈通完电话后,正准备挂掉电话,却听到电话那头她和*在对话,完全不知道电话没有挂掉。于是,我也索性不挂电话,把手机贴近耳朵,听着熟悉的腔调,熟悉的语言,听着絮絮叨叨的家*里短,那间屋子,那座院子,那个村子和那双双鬓斑白的影子,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。
这种不挂掉的电话我已经听了将近两年。当然,主要是因为我们之间的电话设置成了亲情号,我打过去不用付电话费。记得有一次,和爸通完电话后,他们没有及时挂电话,女儿也没注意,过去了将近半个小时,我要用电话,才发现电话依然通着,话筒那边的说话声和电视声历历在耳。当时我大发雷霆,对着女儿胡乱嚷嚷了一通后,又埋怨上了*:真的是年纪大了,打完电话也不知道挂掉,这一年要给移动公司贡献多少呀!
事情的结果当然是老妈狠狠地批了*一顿。说是这一辈子就没个记性,出去不关门,不管电视,不管水龙头……总而言之是结结实实地开了一个批斗会。当听到*愧疚又无奈的声音时,我的心一下子又软了:不就是浪费一点电话费吗,难道*的价值还不如这些电话费?
这样想起来,该愧疚的,就是我了。那一刻,我无地自容,深深地可怜起我的*来。*一生命运不济,徒学了一肚子的唐诗宋词,四书五经,却没有用武之地。年轻时曾经还在村子里当过几天民办老师,想着能把知识传送给下一代,无奈因为成分太高,转回去当了几天学校伙房的帮手——连大师傅都不是——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,就这样,一辈子守在家门口的两块苹果园里。春耕秋收,担水浇菜,疏花卖果,是他一年年、一日日的主要生活。闲暇之余,他喜欢坐在书桌前写上几副对联,编上几首小诗,诗和散文发表了,对联获奖了,可是,他连一间正式的书房也没有。只有一张大集体时的老桌子,用塑料纸蒙了桌面,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,靠墙的那两面,塑料布还算是过得去眼,经常*的地方见了白,破了。想要再换上新的,老妈不愿意:“你爸一辈子邋遢,换上新的也还是这样。”*摆摆手:“不换了,穷讲究个啥,有个爬的地方就不错了,比那两年我上山割草的日子强多了。”也不怪老妈埋怨,*的枕边,总是收拾不干净,一片一片纸,一个一个本子,都写得满满的,*似的压在枕头下面。老妈不识字,不敢随便乱扔,她也知道这是*的心血,也不舍得扔。自打我上学起,就接过了帮助*收拾书桌的活计。及至现在每次回到家里,就不自觉地跑向书房。
在整理书桌的*中,我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一点皮毛。说到对古典诗词的爱好,也全得益于*的熏陶。
这两年,小弟有了孩子,看孙子成了老两口的全部。这孩子也不知咋的,和*特别亲。一个冬天的晚上,老妈要出去取东西,看到*的帽子*炕头,顺手抓起来就想戴在头上。可孩子不愿意了:“奶奶别戴,那是爷爷的,爷爷冷!”电话里,我和老妈都笑了。我仿佛看得见,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,祖孙三人乐陶陶嬉闹的情景。屋子虽小,却洋溢着欢笑。
因为这个孩子,每天打个电话成了我们不变的默契。习惯性的,我打完电话也不挂,贴在耳边仔细聆听。“你女儿刚刚说啥?”“你孙女在干啥?”……等等,还是那样亲切。这个不挂掉的电话,我没有告诉过他们,免得他们惶恐。倘哪些日子忙了,顾不得回家了,就让电话多通一会,一年四季的景象,就全在电话里了:哪天去修剪果树,哪天去种蔬菜,哪天去浇地……
不挂掉的电话里,有一个小小的农家院落,阳光正浓,杏花正艳,枣树憋足了劲时时准备绽放。东边的窗台下,一个老人正费力地在砍柴。因为头发稀少的缘故,头皮成了古铜色,在阳光下泛出道道光芒。屋檐下,一个身材中等的妇女,手里掂着一个**的白萝卜,忙里忙外准备午餐。这,就是我的*老妈,年过花甲的一对老人。我经常在心底里暗暗责怪自己的无能,没能把他们接到身边来,过一过城里人的生活。于是,我想,既然我无能,那就等着哪一天,退休的我,也做一做那个在屋檐下拿着白萝卜的老人。
 (56) 可点赞

杜甫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李清照

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-1155年5月12日),号易安居士,汉族,齐州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。宋代(两宋之交)女词人,婉约词派代表,有“千古第一才女”之称。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。 早年随父住在汴京、洛阳,建中靖国元年(1101)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,夫妻志同道合,感情甚笃。靖康之难,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,于建炎二年(1128)避难至建康。次年,赵明诚病逝。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、越州、金华一带,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。最后在孤寂、抑郁之中了却残年。 李清照工书能文,兼通音律。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,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,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,以词的成就最高,并有《词论》传世。在《词论》中提出词“别是一家”之说,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,讲求情致,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。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,现仅存的《漱玉词》就是后人辑佚而成。曾有《李易安集十二卷》和《漱玉集词》一卷等著作

鲁迅

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本名周树人,曾用名周樟寿,曾字豫山,后改豫才,浙江绍兴人,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、教育家[1]、民主战士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,代表作有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等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 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

评论列表 共有0条记录

  暂时没有评论,本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投稿,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
发表评论重在参与,文明评论

copmyright © 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 蜀ICP备18033389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