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/ 亲情文章

这点点滴滴,便是爱

阅读  344 评论  0     55
这点点滴滴,便是爱
在一次无意中,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。照片上的母亲很美,弯月眉下荡着一湾秋波,乌黑的麻花辫垂至胸前,白晳的皮肤与小花格衬衣相辉映,更显得楚楚动人。曾经,母亲也这么年轻过。她是不是也和现在的我一样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呢?我想是肯定的,只是曾经的美好已被岁月的沧桑所替代了。
母亲的一生是辛酸的,但从不吝啬爱。
母亲把正走思的我从课堂接走,陪伴两年的小板凳也被带着,我便明白,终于要离开了,离开那充满争吵与破碎的“家”。很开心但疑惑“娘,*呢?”。看不清面容,但那必定满是悲凉更甚泪水恣意的脸庞,听不出感情“赶紧走,一会儿下课了”,走得很急,但背影却有抹不去、诉不尽的悲凉……
在那肃杀落雨的秋季,我与*随着母亲来到了外婆家,终究没有*……抬眼望去,田野满目的金黄萧索无比。没了喜悦,小小的心此刻被怨恨占据——娘真是无情呢!
那年我七岁,我依稀记得。
雨滴拍打在枯黄的树叶上发出“啪啪”的脆响,一路冒雨奔回家。推开低矮破旧的屋门,“滴答,滴答,滴答……”屋里又下雨了,呵,还不小呢!踢翻接雨的脸盆,把书扔的满地都是,一会儿便满目狼藉。看着滴在物件上的水珠“叭”的*而散,心里真是解气呢!
那晚,哭的累了便带着满身红红的扫帚印睡去了。咦,淋湿的被子还这么干燥温暖……
那年我十岁,我依稀记得。
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周末,睡得正酣,便一把从被窝里被拽起,在风雨交加,雷电大作的夜,艰难爬上屋顶,颤着身子举着手电筒,母亲便借着微弱的光拼了命地收着麦子,“喀”的一个大雷,本来压低的身子便立刻吓得蹲了下去,祈求着“娘,下去吧,我怕”。“啪”便是一铁铲拍在我瘦弱的背上,“滚起来,看不见了”,不知后来如何结束,“啪”的脆响却在耳际萦绕,久久不去……
终究是淋了雨,发了烧。高考的压力和心里的焦急使这烧久久退不去,只得拖着发烧的身子进了考场,晕晕乎乎的答题必然是稀里糊涂的结局。接到二本通知书的那刻,母亲敲打向日葵的手抑制不住的*,小声的呜咽,渐渐地便泪如雨下“闺女,给我耽误了”,“闺女,给我耽误了”,“闺女,给我耽误了”……
一遍一遍,似在忏悔,更像多年郁积心头的倾诉……
那年我十八岁,母亲第一次在我面前落泪。
雨真的与我有缘呢,却更似母亲旳泪。
娘,您何须向我忏悔,你不曾对不起我,不曾对不起“母亲”这神圣的称谓。
您想带我们三个走,但他非要留下*。所以当拿到离婚书的时候依旧把地里的白菜全拉回了家,你是怕*没菜吃啊。我何尝不知,只是不愿回忆起。
您执意住在那破旧低矮的老屋里,不就是为阻断媒人上门的路,堵住舅娘们的悠悠之口,给我和*一份安静的生活:不受委屈,不被歧视,不寄人篱下。我何尝不知,只是不愿承认。
您顶着雷、冒着雨去收麦子,何尝不怕,只是那是一年的粮食,不收日子便没得过了。我发烧的日子里您熬红的双眼,我怎能在视而不见,默然处之……
不是不懂,只是不愿罢了,我做不到坚强如您,只能用卑鄙的抱怨支撑卑微的冷漠,一路羞愧前行……
时间如白驹过隙,转眼即逝。屡屡银丝早已爬上您秀丽的双鬓;年轻的光彩早已被苦难抹去,丝毫无存;健康的身躯早已被我榨得骨瘦如柴,佝偻不已。但您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,无需刻意,我便铭记永生:这便是爱。
 (55) 可点赞

杜甫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李清照

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-1155年5月12日),号易安居士,汉族,齐州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。宋代(两宋之交)女词人,婉约词派代表,有“千古第一才女”之称。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。 早年随父住在汴京、洛阳,建中靖国元年(1101)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,夫妻志同道合,感情甚笃。靖康之难,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,于建炎二年(1128)避难至建康。次年,赵明诚病逝。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、越州、金华一带,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。最后在孤寂、抑郁之中了却残年。 李清照工书能文,兼通音律。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,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,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,以词的成就最高,并有《词论》传世。在《词论》中提出词“别是一家”之说,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,讲求情致,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。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,现仅存的《漱玉词》就是后人辑佚而成。曾有《李易安集十二卷》和《漱玉集词》一卷等著作

鲁迅

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本名周树人,曾用名周樟寿,曾字豫山,后改豫才,浙江绍兴人,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、教育家[1]、民主战士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,代表作有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等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 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

评论列表 共有0条记录

  暂时没有评论,本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投稿,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
发表评论重在参与,文明评论

copmyright © 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 蜀ICP备18033389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