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/ 人生折理

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

阅读  348 评论  0     55
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
温暖怡人的春天忽然雨声哗哗、风声萧萧;更兽声哓哓,人声沸沸。经济学家茅于轼的文章《把毛泽东还原*》引发这场“忽然”的。且摘其几段,“奇文共欣赏、疑义相与析”:
毛泽东原是一座神,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慢慢还原为一个人,一个有血有肉的人。但是至今仍然有人看成神,对他的任何评论都是大不敬。如果说他也有错那是万万不容许,在这些人看来毛泽东是永远不容分析,不许正视,不可评论的一尊神。
茅文历数了*、三年灾荒、反胡风、反右派、四清、大跃进……于是忽然如同是西伯利亚送来寒*,冷飕飕、淅沥沥、呼啦啦。由《乌有之乡》发起全国签名组团对对茅某公诉。公诉茅是“右派的猖狂进攻”“汉奸卖国贼”,公诉茅“把毛泽东还原*完全是出于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的罪恶目的”,是“复辟资本主义”……众口哓哓、甚嚣尘上,锋芒直指、严峻*人。
甚至还闹了个笑话。一篇《讨茅于轼檄》因被那个“檄”字所麻痹,反唇相讥却误当征讨而推荐,令人捧腹。
茅虽然老态龙钟,却对公诉、讨伐不示弱,不紧不慢的迎战,表示愿意上法庭辩论。
幸亏九旬大庆的喜气和热风,才把寒气吹散,“茅”“乌”双方偃旗息鼓,风声雨声戛然而止,一片*与宁静。
一篇文字竟然落得一阵那么大的动静。其实,也就是不同看法而已,通过各抒己见,能够达到共识,有什么必要那般大动肝火、劳师动众,发动*式的*。
细查考,原来“把毛泽东还原*”还是毛泽东的初衷呢,他自己首开先河。只不过当时人们尚处蒙昧中,不理解而没有人响应罢了。
毛泽东一向不满被神化,被*上了神坛而惴惴不安,多次打算自己下坛,一次次通过圈阅文件与会议机会,提醒不要把他神化。还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取消、划掉一些不实事求是、脱离实际的恭维,希望把自己还原*。可惜孤掌难鸣呵,身边的人始终听不进去,当成耳边风。
回顾原因,也许因为毛泽东太婆婆心肠,太温良恭俭让,也许因为毛泽东没动真格的,没发动一场反神化、反吹捧、反拍马屁的轰轰烈烈运动,没降他们的级减他们的薪,没下放他们去劳动,所以他们依然我行我素,不听他的。
没料到,茅某想把毛泽东还原*,竟然与毛泽东的夙愿不谋而合了。
毛泽东当然知道“捧得越高、摔得越凶”的道理,不愿被“摔得越凶”,所以对吹捧一次次的表示不满、气愤、无奈、苦恼、耿耿于怀:
“……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。现在经他一吹,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,真是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,我是被*上梁山的,看来不同意他们也不行了”。是多么无奈的语气呵。
“几本小书”是指“*”年代特火爆的“老三篇”《愚公移山》《为人民服务》《纪念白求恩》。那年代,“几本小书”被吹上了天,科学家学了“老三篇”科学难关迎刃而解,农民学了“老三篇”农业产量节节高,工人学了“老三篇”,工业生产突飞猛进,学生学了“老三篇”成绩更上一层楼,病人学了“老三篇”手术不用*……
毛泽东知道神化使人盲目,正确对待自己才能总结*、纠正失误。四十年代他还说过:“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、不逾矩,我即使到了七十岁,相信一定也还是会逾矩的……”多么的实事求是。
他还举例子说:“一九四一年边区老百姓中有人说“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”,这就引起我的警觉,分析原因,发现是征粮太重,于是就*大生产运动。党校去年有人说我是官僚主义,这也使我下决心到党校去多接近一些人”。
毛泽东还反对过把他和马,恩,列,斯并列,在给周扬的信中写道:把我那篇讲话(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)配在马、恩、列、斯之林觉得不称,不能这样……
他有一次甚至有些急躁,几乎是发火般的写了批语:“文件中凡‘毛泽东思想’字样均删去!”
毛泽东也借历史故事反对把他推上神坛。一次对身边的人抱怨说:
“峤峤者易折,皎皎者易污。阳春白雪,和者盖寡”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。这后两句,正是指我。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。人贵有自知之明……可是有什么用呢,还是要那样讲,报刊上更加讲得凶,简直吹得神乎其神。这样,我就只好“上梁山了”。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,借助钟馗。我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了*的钟馗了。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,吹得越高,跌得越重,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。
毛泽东无可奈何得甚至用了“折”“污”“寡”的严峻词句,用“上梁山”“当了*的钟馗”“准备跌得粉碎”的语句*,可见他对神化他多么的气恼。
毛泽东多次批示不要用“顶峰”“最高指示”的词汇,多次将“伟大导师、伟大领袖、伟大统帅、伟大舵手”删除。
一九六八年九月,毛泽东在《世界革命人民胜利的航向》的文稿上批示:“把离开主题的一些空话删去,不要向外国人自吹自擂”。还删除过“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,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的*”“天才地、创造性地、全面地继承、捍卫和*了马克思列宁主义,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”“毛泽东同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的典范”“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,一句顶一万句”“毛主席的话,水平最高,威力最大,句句是真理,一句顶一万句”等等。
把人神化不是好事啊,听甜甜蜜蜜的虽然一时高兴,却后患无穷。
伟人也是人,人就可能有不足处,就可能犯错误。百姓对人的不足处能理解、谅解。把人神化其实是害人,不许人们谅解,所以毛泽东感叹的说:“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”。
还原为人就是按人的尺度要求,而不以神的*要求。
街上光着膀子、拍着肚皮、砸着脑袋的假药贩子,就是说他的药越好,越能包治百病,就越不能相信他们。
算命先生和拆字先生自称“半仙”是聪明*,不叫“神仙”便留有余地、有个退路,错了方便纠正,称神仙易被识破,一次再次被识破岂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。
谦虚、踏实好,人再聪明能干、英明伟大,再雄才大略、神机妙算,也难免有失误、失算,人算不如天算呵。
能意识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,能识破别有用心者的吹捧而且抵制是自知之明,是大智大慧呵。
毛泽东在九泉下如果闻知茅某请他下神坛的想法,也许还会赞扬他呢:这小茅改造得不错嘛,有点儿灵性!
 (55) 可点赞

杜甫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李清照

李清照(1084年3月13日-1155年5月12日),号易安居士,汉族,齐州章丘(今山东章丘)人。宋代(两宋之交)女词人,婉约词派代表,有“千古第一才女”之称。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。 早年随父住在汴京、洛阳,建中靖国元年(1101)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,夫妻志同道合,感情甚笃。靖康之难,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,于建炎二年(1128)避难至建康。次年,赵明诚病逝。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、越州、金华一带,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。最后在孤寂、抑郁之中了却残年。 李清照工书能文,兼通音律。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,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,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,以词的成就最高,并有《词论》传世。在《词论》中提出词“别是一家”之说,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,讲求情致,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。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,现仅存的《漱玉词》就是后人辑佚而成。曾有《李易安集十二卷》和《漱玉集词》一卷等著作

鲁迅

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本名周树人,曾用名周樟寿,曾字豫山,后改豫才,浙江绍兴人,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、教育家[1]、民主战士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,代表作有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等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 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

评论列表 共有0条记录

  暂时没有评论,本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投稿,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
发表评论重在参与,文明评论

copmyright © 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 蜀ICP备18033389号-2